全运故事 | 篮球为炬,灼灼其华——记北京全运会群众组女篮妈妈们的涅槃之路

发布时间: 2025年07月28日

    当终场哨声刺破赛场的喧嚣,十一位身披战袍的女将紧紧相拥,任凭滚烫的热泪与汗水在印着“北京”二字的球衣上晕开斑驳的印记。场边,我——这支平均年龄40岁的“妈妈军团”里最年轻的主教练,望着她们颤抖的背影,眼前浮现的不仅是两百个日夜的负重前行,更是一幅用热爱与坚韧共同绘就的生命画卷:膝盖手术未愈仍坚持训练的倔强,凌晨哄睡生病的孩子,第二天一早又准时出现在球场的执着,还有那些在田径场被夕阳拉长的奔跑身影......这一刻,北京等待了四十六年的全运会群众组女篮金牌,终于被这群坚韧的女性高高举起。


     从八一女篮到屯里巷陌:一颗篮球的薪火相传

    身披八一队战袍的岁月里,我习惯了专业队日复一日的高强度训练,习惯了赛场上与队友并肩作战的热血。转业后扎根街道基层,跟昔日的队友们聚会时,我发现她们的篮球热爱都被生活琐事淹没,因为工作与家庭的繁忙渐渐收起了球鞋。于是,我萌生了组建一支属于北京女子自己的一支篮球队,就这样有了渐渐被大家所熟悉的京将ROSE女子厂牌,看着她们每次从各自的岗位下来马不停蹄的来到训练场,有的抱着孩子来训练、那份对篮球重新燃起的热爱让我无比动容。

     当全运会群众组组建北京队的消息传来,通过选拔我成为了北京代表团女子篮球群众组B组主教练,我知道,这群35-55岁的女性,缺的已经不是热爱,而是再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。可组队第一天就犯了难:队员里有老板、教师、企业职员,几乎所有人都有着不同的工作时间表,且身体都带着不同的程度的旧伤,球队中最年轻的35岁,最大的已经45岁。第一次训练课上我对大家说,“虽然我们不是专业组,但我们有专业的拼劲”。我知道选择参加会有很多困难跟挑战,但也许这是给我们所有人圆梦的机会,对我们来说可能是唯一一次机会,看着20年前的队友或者对手能在20年后再次相聚有很多感慨。

    家庭、职场与赛场的拉扯,是最磨人的考验

    训练刚起步,难题就接踵而至。球队后卫刘杨的孩子突然发烧,她凌晨带娃看完病,白天还要上班,晚上七点半准时出现在球场;岳琮是两个孩子的妈妈,为了赶上集训,每天提前两小时做好全家的饭,再开车一个小时赶来训练;还有刘子祎,刚做完膝盖手术不到100天,医生反复叮嘱“不能剧烈运动”,她却缠着护具说:“哪怕坐场边看,我也想跟大家在一起。”

     对于这个年龄组的队员来说,每个人有着工作的压力,家庭的牵绊,伤病的困扰,我看在眼里,也不断在调整训练计划:增加康复训练比重,请来队医和体能教练给队员们定制恢复方案;甚至建了个“家属后援群”,拜托家属们多分担家务,让队员能安心训练。有次备赛期赶上暴雨,队员们冒雨赶来,浑身湿透却笑着说“这点雨算啥”,那一刻,我知道,这支队伍已经拧成了一股绳。这是一支团结有战斗力的队伍,我心理有底了。


    伤病与淘汰的阴霾,用热爱破局

    淘汰赛阶段,队伍遭遇了最艰难的时刻。预赛前,主力中锋闫洁寅在训练中崴了脚踝,脚踝骨折,医生说“至少休战两周”,可她带着哭腔求队医加强治疗手段,“我要上场,哪怕只打五分钟。”另一边,队里接连有队员因家庭急事不得不退出,最终能上场的只剩10人——焦虑、失眠成了我的常态,组队大半年,我也因高目标导致压力过大,引发了两次突发性耳聋。就这样,一路跌跌撞撞走到了宜宾赛区的预赛。预赛一路我们过关斩将,赢了东道主四川,以预赛第一顺利挺进决赛。到赛区后我们也遇到了很多来自各方的障碍。

     赛前准备会上,没讲战术,只说了句:“咱们打一场少一场,别留遗憾。”那场球,带伤的坚持打满全场,一次次倒地抢球;手术刚恢复的队员主动请缨防守对方主力,每一次碰撞都疼得皱眉却绝不退让;替补席上的姑娘们站着喊了整场,嗓子都哑了。终场哨响,大比分赢了东道主广东队,我们所有人都哭了——不是因为赢了,而是因为她们战胜了自己,证明了自己。

     冠军时刻,是热爱对岁月的最好回答

    总决赛面对卫冕冠军,对方平均年龄小五岁,阵容齐整。我在战术板上写上赛前准备会最后一话:“相信彼此,能站在今天赛场上的都是最优秀的。”

     颁奖仪式上,姑娘们捧着金牌,有人对着镜头喊着家人的名字,兴奋地说,“我做到了”。有人给远方的孩子发视频,还有回京准备手术的队员紧紧抱着说,“谢谢你让我们重新爱上自己”。望着这群眼角都已经出了细纹、却笑得比阳光还灿烂的“女篮妈妈”们我只有不断流泪说着谢谢你们。


     从八一队的少年意气,到街道基层的默默耕耘,再到全运会赛场的临危受命,我和我的队员们用一枚金牌证明:篮球从不止于胜负,它是跨越年龄的热爱,是对抗生活的勇气,更是一群普通人用执着写就的、属于自己的传奇。而北京这枚迟到四十多年的金牌,是对所有不向岁月低头的篮球人们,最好的礼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