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七届北京市体育大会柔道公开赛完美收官发布时间: 2025年10月09日 |
||
当清晨的阳光洒在房山区良乡体育中心的赛场上,柔道服的白与红在晨光中交织,呐喊声与裁判哨声此起彼伏。2025年10月3日至4日,为期两天的第十七届北京市体育大会北京柔道公开赛在此圆满落幕。这场由北京市体育总会主办,北京市体育总会秘书处、北京市柔道协会承办的赛事,不仅是600余名青少年柔道运动员的竞技舞台,更成为推动柔道运动在青少年群体中扎根生长的“助推器”,让“礼仪、廉耻、忍耐、克己、百折不屈”的柔道精神在赛场内外熠熠生辉。 少年“柔”将展风采:600人逐梦赛场,汗水里藏着成长与友谊 “预备——开始!”随着裁判一声令下,来自32支队伍的600余名青少年运动员迅速进入状态:有的俯身紧盯对手,寻找抱摔时机;有的灵活躲闪,用技巧化解进攻;即使被摔倒在地,也会立刻调整姿势,眼神里满是不服输的韧劲。这支参赛队伍中,既有北京本地的“小将”,也有远道而来的11支外省队伍,甚至还有一支由俄罗斯和法国运动员组成的联合队伍,不同地域、不同国籍的少年因柔道相聚,在赛场上展开公平较量。 运动员的精彩表现,离不开教练员的默默付出。赛前,他们根据每个孩子的身体素质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——给力量弱的选手加练核心,给反应慢的选手设计敏捷训练;赛中,他们站在赛场边,用手势提醒战术,用呐喊传递信心;当孩子因失误落泪时,他们会轻轻拍拍肩膀:“没关系,下次把动作做扎实就好。”正是这份专业与温暖,让小运动员们在赛场内外都能感受到柔道运动的力量。 公正裁判守底线:专业素养护航,让每一份努力都被看见 在柔道比赛中,裁判的每一次裁决都关乎胜负,更关乎赛事的公平与尊严。本次赛事的裁判团队均经过严格选拔与培训:赛前,他们集中学习最新竞赛规则,通过模拟裁判、观看赛事录像打磨判罚细节;赛中,他们眼神专注,对“抱摔是否规范”“是否存在犯规动作”等问题做出精准判断,即使面对复杂的攻防场面,也能保持冷静公正。 裁判不仅要懂规则,还要懂运动员的努力。每次判罚前,他们都会快速回顾动作细节,确保不辜负选手的付出。为了让判罚更透明,赛事还设置了申诉通道,若对结果有异议,教练可按流程申请复核,全程公开透明。正是这份严谨与负责,让运动员和家长都吃下“定心丸”,也让赛事的公平性得到所有人的认可。 多方协作筑保障:专业细节拉满,安全感与仪式感并存 一场高水平赛事的背后,是无数人看不见的细致筹备。从赛事启动到落幕,北京市体育总会、市柔道协会、房山区柔道协会等主办协办单位紧密联动,将“专业”与“安全”刻进每一个环节。 走进比赛场馆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符合国际标准的柔道垫——厚度经过精密测算,弹性恰到好处,能最大程度缓冲运动员落地时的冲击力;垫子表面平整光滑,红蓝标识清晰划分出比赛区、安全区与裁判区,让每一次攻防都有明确边界。场馆顶部的专业照明系统更堪称“细节控”,光线均匀无眩光,既保证运动员能清晰判断对手动作,也让场边观众和裁判不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瞬间。 赛场外的服务同样暖心。运动员报到区,工作人员提前备好比赛资料、号码布与参赛证件,耐心解答“热身区在哪”“什么时候检录”等问题;关键路口处,志愿者举着指示牌引导方向,帮初次参赛的小运动员缓解紧张。最让人安心的是随时待命的医疗团队:急救箱、除颤仪、氧气袋等设备一应俱全,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紧盯赛场,一旦有运动员不慎摔倒或扭伤,几秒内便能冲至现场处理,用专业守护每一位选手的安全。 展望未来启新程:深耕青少年柔道,让运动精神薪火相传 赛事落幕,但柔道运动的热度并未减退。对于未来,北京市柔道运动协会将持续加大对青少年柔道运动的投入,举办更多高规格赛事,让更多孩子有机会站上赛场;同时加强与国际柔道组织的合作,引进先进训练理念和技术,提升本土运动员的竞争力。 从专业的赛事保障到少年们的热血拼搏,从公正的裁判守护到对未来的美好规划,第十七届北京市体育大会柔道公开赛不仅是一场比赛,更是一次柔道精神的传递。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,会有更多青少年爱上柔道、投身柔道,让“柔”情与热血在这座城市持续绽放,书写属于北京青少年柔道运动的崭新篇章。 |
||
|
||
|
||